三孔古建,传承中国文化

三孔古建,传承中国文化

中国文物报——山东曲阜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

建设单位:曲阜市文物局

设计单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施工单位: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

监理单位:浙江省古典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大成门

执著的文化守望者

2014年11月20日上午,济南南郊宾馆会议室里,第六次全国文物工程会议在此召开,牵动人们视线的“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将在会上揭晓并颁奖。当国家文物局领导宣布“山东曲阜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等10个工程荣获“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称号时,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人向参加会议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投来赞许的目光。此时此刻,人们难忘,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是怎样在漫长的岁月里,耐得住落落寂寞和现实诱惑,默默地呵护着历经沧桑的圣城文物,守望着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其前身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古建筑修缮队,管理处作为专业负责曲阜境内文物建筑的日常保养与维修工程的施工队伍,担负着曲阜209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保养工作。虽然始终致力于古建筑保护与修缮的传承、研究和发扬,历经半个多世纪风雨的洗礼,目前已发展成为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系科学、施工技艺高超、人才队伍成熟的专业古建筑保护与修缮机构,取得了文物保护工程一级施工资质、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成为山东省同时拥有古建筑设计、施工资质的建筑企业,先后完成了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和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曲阜周公庙建筑群维修工程、曲阜孔氏府第及县衙维修工程;同时,还走出曲阜,走出山东,走出国门,独立承担了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修缮、北京西黄寺修缮工程、蓬莱水城恢复建设工程、烟台福建会馆维修工程、广饶县关帝庙大殿维修工程、济宁崇觉寺维修工程、济宁太白楼维修工程、济宁大运河遗产点闸坝修缮工程、临朐东镇庙恢复建设工程、汶上宝相寺维修工程、聊城光岳楼大修工程、山东省博物馆建设工程、青岛1388明代文化街建设、日本奈良市相麻原寺大殿维修等多项古建筑维修与新建仿古工程的施工任务,都受到当地文物部门的一致好评,以国内古建修缮行业创领者的姿态而闻名海内外。

留住华夏文明的魅影

一路风雨,一路彩虹。

进入二十一世纪,走过六十年历程的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迎来了硕果累累的收获期。

颜庙复圣殿落架大修工程、孔府西路建筑群修缮工程分别在2012年、2013年获得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荣誉称号。2014年,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荣获首届(2013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

梅花香自苦寒来,阳光总在风雨后。面对掌声和荣誉,曲阜文物人收获的是一份事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份精神上的喜悦。

尼山孔庙位于曲阜市尼山东南山麓,是孔子出生地的纪念性建筑。尼山孔庙最早建于北魏,经历代重建维修,现存建筑以清中后期为主,有殿、堂、亭、门等建筑21座81间,分东、中、西三路,庙后为尼山书院,整个建筑占地1.6公顷。与其他孔庙相比,尼山孔庙特别之处在于,除祭祀孔子、孔子父亲和历代先贤先儒的建筑外,还有祭祀尼山山神的毓圣侯祠;尼山孔庙后面还建有一座尼山书院,正是中国传统儒学“庙学一体”的格局。2006年尼山孔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森林公园。

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国学热迅速升温的大背景下,特别是随着2009年4月清明节期间尼山恢复中断了半个多世纪的春季祭孔,2010年9月26日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尼山举办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活动相继精彩亮相,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在寂静中走过了漫长岁月的孔子诞生地尼山,再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09年,尼山书院被北京大学列为文化遗产教学实践基地。2011年入围“到山东不可不去的100个地方”,2012年被评为4A级旅游景区。

尼山孔庙建筑虽屡遭劫难,经历代重建与维修,但整体建筑风格、布局没有改变,大部分建筑木构架完整,结构稳定、安全。但由于文物维护的特殊性,多年来,尼山孔庙建筑群基本上处于静态式的保护,同时,由于庙内自然坡度小,建筑渣土垃圾杂存,雨季易造成庙内积水等原因,天长日久,使古建筑墙体、台帮、阶条等砖石构件存在不同程度的酥碱、风化现象;屋面长草,普遍漏雨,瓦、兽件松动、缺失,椽子、望板、望砖糟朽、酥碱严重,柱根部分糟朽。近几年虽进行过一些修缮,但仅限于小修小补,亟须进行全面维修保护。鉴于此,曲阜市文物部门率先积极行动起来,尼山孔庙建筑大修工程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里悄然启动了。

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受托对尼山孔庙古建筑群进行了勘察设计和规划,制定了《曲阜尼山孔庙维修工程保护方案》。2012年6月,曲阜市文物局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精神,正式拉开了尼山孔庙及书院古建筑群大修工程的序幕。

尼山是孕育儒学的摇篮,是寻找孔子智慧之源的圣地,而尼山孔庙古建筑群是孔子出生地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它既是孔庙,也是书院,既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建筑,也是历代施行教化的崇学之所,它是圣地皇冠上的明珠。无论是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象征的意义而言,其历史价值之巨大,文化地位之独特,都是不言而喻的。这就决定了尼山孔庙建筑群修缮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建筑修缮,它是一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更是孔子出生地代表性文化遗产修复工程,其维修的质量与水平,不仅直接影响到古建筑的外部形象,更重要的是还将会影响到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整个过程将涉及数十个不同工种间交叉作业,存在着较多不可预见的因素,不仅专业修养、专业技术要求高,而且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况且,一般古建筑的大修几十年才有一次,万一有半点差错和闪失,将愧对先人,遗憾千古。因此,曲阜市文物部门对这次维修高度重视,全盘统筹,精心谋划。接下军令状的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深知,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国人关注,世界瞩目,意义深远,光荣艰巨,责任重大,如履薄冰。然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让他们义无反顾,责无旁贷,迎难而上,迎接挑战。

为再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华彩,展示中国古典文化的神韵,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怀着一颗向传统文化致敬的虔诚之心,坚持传统工艺的传承,坚持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严格按传统古建筑工艺的要求进行施工,应用到每一个维修细节。

——坚持“四保存”原则不动摇

古建筑的价值在于其历史的原貌,它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当时的科技水平、审美取向、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它们是历史的产物,是历史的物证,不可逆转,不可再生。因此,保存现状或恢复原状,是包括古建筑在内的一切文物修缮的一个重要原则,堪称文物保护的金科玉律。但坚持这一原则,是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克服很多的困难,因此,今天,放弃这一原则,或投机取巧,或移花接木,或张冠李戴,成为许多人的现实选择。但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恪守职业道德,坚守业界良心,在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中始终坚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四保存”原则,延续传统工艺与做法,以尽最大可能真实完整地保存古建筑的原貌、保存历史信息,保留和延续了地域建筑风格与特征。

原形制,原结构——一切以历史记录、历史数据、历史影像为依据,不走样,不变形,不增一分,不减一厘,确保经得起专家的考问,历史的检验。

原材料——来自安徽的松烟,购自河北的麻刀,选自济南的麻布……所有的这些常用材料都与历史上的一致。而且,所有进场材料除选送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外,还不定期进行现场抽检。比如,复制瓦件的冻融循环试验,木材含水率的现场检测,材料配比的监控记录等诸多细节的实施都是如此,以确保表里如一,货真价实。

原工艺——如对尼山孔庙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和屋面苫背等,统统采用历史上曲阜地方传统的调制方法。工程中继续沿用了传统的铁件加固做法,对结构重要连接部位采用铁扒锔、铁箍加固,增加结构稳定性。

为从程序上将“四保存”原则落实到位,还在制度建设下工夫,建立了建筑部位修复责任人制度。修复过程中,对每一道工序、每道工序的具体实施人员、监理人员和甲方驻现场代表均进行档案记录,实现了责任倒查,明明白白。如果上道工序不合格,一定会根据具体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直至拆除后重新制作。同时,严格遵循工程施工周期进行施工。如屋面苫背、油作地仗等项目,上道工序需求周期不完成,绝不进行下道工序,绝不盲目抢工期。

对于“原材料”、“原工艺”的坚持,确保了“原结构、原形制”的实现,使工程质量取得了理想效果。

——坚持“原材料”储备不放松

古建筑维修工程中,建筑材料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材料选择与储备尤为重要。因此,在“四保存”原则中,工程“原材料”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建有专用的木材料场。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一直长年坚持木材、砖瓦件等古建筑维修材料的储备,随时为工程做准备,以备不时之需。凡购进的木材一律经过一年以上的风干,出性后放进大型棚架内存放备用,本次施工就动用了储备的木材干料。储备木材主要为优质红松和落叶松。

建有专用的砖瓦件料场。常年与窑厂签订供货协议,提前订制各种规格的砖件,并对砖件土质要求、制作工艺等进行监管,向窑厂提供各种砖件对应模具,确保了维修工程的用砖需要和质量保证。

建有专用的吻兽件库房。在屋面工程上,最大限度利用原有瓦件。尼山孔庙建筑群瓦件有三种,分别为黄琉璃瓦、绿琉璃瓦和布瓦,大都为清代瓦件。近几十年来,随着古建筑维修工程数量的加大和仿古建筑的兴起,一批窑厂应运而生,一些传统窑厂瓦件的制作工艺和烧制工艺也都发生了变化,传统工艺流失严重,已不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为此,在本次维修中,尽量保留使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原有瓦件,需添配的瓦件则赴北京选购传统窑厂生产的特制瓦件。

建有专用的灰池料场。在储备料场设有大型淋灰池多个,在工程附近又临时建有大型淋灰池两个,精选优质块灰,提前淋满灰池,待灰膏熟化一个月后才投入使用。

——坚持“人才”培养和储备不懈怠

干任何事情,人是第一位的。古建人才培养对传承古建维修技艺的至关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古建修缮队之一,重视对古建人才培养一直是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优良传统。

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1953年成立以来,六十一年来一直以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方式作为人才培养主导模式,技术工人均来自修缮世家,其祖辈、父辈就世代进行孔氏家族的房屋等修缮保养,代代相传。目前有木作、瓦作、油作、彩画作等多个工种。这些技术工人常年在曲阜从事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把保护好曲阜的文物当成自家的事,走遍了曲阜文物古迹的每一个角落,抚摸过曲阜古建筑的每一寸躯体,对传统工艺熟练掌握,对古建筑修缮原则运用得当,把握到位。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曲阜的古建筑持有一份特别挚爱的情怀。因此,曲阜古建筑传统工艺、地域特点与做法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长年坚持分期分批有计划地输送年轻人到外面学习,使古建队伍职业素养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始终保持古建队伍科学合理的人才结构。

同时,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还是山东省文物建筑研究与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并承担着文物古建筑彩绘的科研课题。因此,在努力完成好古建维修保护任务的同时,也在全力开展文物古建科学研究,为此专门建立了木工作坊、油工作坊等重要的专业机构。工程管理处还把每次文物大修工程,都当做一次难得的检验队伍水平、锤炼员工实战能力的好机会,特别重视通过尼山孔庙古建筑群维修等重点工程,培养人才,储备人才。在工程期间,不断现场学习,集中培训;在尼山孔庙大修工程现场,老师傅和年轻人在一起施工,一起讨论,一起想办法、出主意,一起解决问题,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以老带新,传承有序。

——坚持“建档立卷”不走过场

对古建筑工程来说,科学翔实的档案记录,不仅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更是对传统工艺技术的传承、对传统文化的记忆。为了留下珍贵的资料,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把建立科学翔实的档案记录这项工作贯穿施工全程。不仅在工程勘察设计阶段,而且在整个大修施工程序中,都持续进行细致深入的勘察。尤其对于传统做法、传统工艺等内容都进行详尽记录,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真实的技术档案。针对发现的新问题,在施工方法上及时加以动态的、科学的调整,并一一记录入档。此次维修确保了“把古建筑本体维修好”这一目标,并且将其中重要的历史信息真实完整地记录下来,不仅对以后的修缮具有指导意义,更是对我国古代工匠建筑技艺的传承与弘扬。《曲阜尼山孔庙古建筑维修纪实》一书已编撰完成,准备出版。

 

 
 
 
 

传承五千年华彩技艺

描绘古建筑绚丽之光

2013 年 9月28日,历时一年多的曲阜尼山孔庙建筑群维修工程所有修缮项目全部完成,竣工验收。工程主要完成了智源溪桥、观川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厢房、寝殿、启圣王殿、启圣王寝殿、土地祠、毓圣侯祠、尼山书院等大小十余座建筑的维修任务,修补重铺了台基地面,修整了墙体墙面,对劈裂(干裂)、变形、糟朽、虫蛀的木构件进行裂缝修补、加固,维修了屋顶瓦面,开展了虫蛀防治,实施了护坡工程。2013年年底顺利通过了山东省文物局组织的验收工作,获得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青山依旧,流水情长。

修缮后的尼山孔庙古建筑群,红墙绿树,金黄色的殿顶,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山林之中,更加庄严肃穆,古朴典雅,古香古色,也更淋漓尽致地诠释着中国古代建筑所蕴含的东方特色和东方意蕴。

(2014年12月26日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