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守正创新 · 匠心传承 构建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新范式
“圣何可及也,文不在兹乎。”曲阜作为孔子故里、儒学之乡,不但有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更留存有众多文物建筑。在曲阜,有这样一支工匠队伍,他们与孔庙及孔府相伴,致力于古建营造及修缮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让文物建筑延续中华文明底蕴。依托这支专业队伍的守正创新,曲阜市形成了一套以“传统技艺+科研转化”“古建修缮+预防保护”“竞赛牵引+人才培养”为特点的文物建筑保护体系,打造了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的新范式。
筑牢文物建筑传统修缮技艺根基
夏日的曲阜,红墙碧瓦的文物建筑与高大挺拔的苍翠松柏交织成诗。漫步其间,你常常会发现有这么一个人,站在某一处建筑前,抬头仰望,仿若静止。
他是孔令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也是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一名普通木作文物修复师。
1967年,孔令伟出生于一个木工家庭,受父亲影响自小学习木作技艺,后加入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从事文物保护修缮工作。这一干,便是37年。孔庙圣迹殿、奎文阁、孔府大门至三堂古建筑群、孔府东路古建筑群……都曾留下他工作的身影。有媒体曾评价:“他的工作不仅是修缮文物建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其实,不仅是孔令伟,在曲阜如他一般的文物保护修缮匠人还有很多。
曲阜三孔古建老中青三代匠人合影
从古至今,工匠们对孔府及孔庙的保护修缮从未中断。据《孔府档案》《清实录》等记载,衍圣公府最晚至清代已有负责岁修的专门机构和人员,要求“随时修葺,以肃观瞻”。至民国年间,曲阜孔庙仍偶有零修。1949年,曲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古建修缮队(1999年独立为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以下简称三孔古建),专门负责曲阜古建筑维修保养工作。70多年来,作为国内最著名的古建筑修缮队伍之一,三孔古建一直负责曲阜古建筑维修保养工作,工匠们严格遵循“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的“四原”原则,家传师教,世代传承,匠心守护,现在,文物建筑技术工匠已传至第五代。
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的生动实践
三孔古建的文物修缮技术人员和工匠们遵循着“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基本原则,每年对三孔古建筑群进行巡查检修和日常养护,开展古建筑和油饰彩画保护修缮工程,并在近年来探索了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工作模式,三孔古建筑群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保护修缮。
曲阜孔庙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施工
2021年,国家文物局批复第一批11处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项目。当年8月,曲阜孔庙及孔府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项目正式启动,保护对象包括曲阜孔庙及孔府内的208处文物建筑及院墙地面等。
“我们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组织模式、实施流程、管理要求和技术规范,建立了预防性保护专业检修干预标准,提出了关键共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12项试点经验纳入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技术导则(试行)》中。”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徐宽表示。曲阜孔庙及孔府在传承传统“岁修”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预防性保护工作要求进行了新的探索,定位以保养维护和预防性措施相结合的新时期“岁修”,为构建全国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体系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性经验做法。
技能竞赛催动专业人才培养变革
在2025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三孔古建江新乾等4名工匠获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和2021年曲阜曾成功举办两届全国文物职业技能竞赛,2023年此项竞赛被列为国家一类赛事,更名为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由国家文物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共同举办。
曲阜在文物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发力,在2017年、2022年和2024年承办了三届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大赛比拼,既培养出不少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又吸引众多年轻人参与、热爱文物保护事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徐宽讲道。如江新乾作为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的一名文物修复师,是木作文物修复师项目山东省内比赛一等奖和全国比赛三等奖得主。曾获得2022年山东省文物职业技能竞赛壁画彩塑文物修复项目二等奖的张坤,2024年带着学生一起参加山东省赛。
文物职业技能竞赛比赛现场
技能大赛、竞赛的接续举办和承办,不仅使曲阜市涌现出10余名国家级、省级专业技术能手,也让其发展成为全国文物保护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基地,先后承办国家、省级专业培训20余个班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00余名。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建立文物建筑人才培训基地,利用现有优势,促进全国文物保护工程技术和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通过承办国家级、省级文物技能竞赛,我们形成了独有的组织运作框架、完善的赛事实施流程,提炼了一套有据可依的赛事体系,建立了科学严密的工作机制,制定了公平比赛、监督保障等制度。 ”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主任徐宁表示。
科研引领推动文物建筑产学研协调发展
时移斗转,随着科技发展,如何将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成为曲阜在传承发展古建营造及修缮技艺中需要思考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曲阜注重“招才引智”,坚持科研创新引领推动古建筑产学研协调发展。2家国家级和1家省级文物科研基地,1家国家级文物建筑人才培训基地,8所知名高校的教学实践基地相继落户曲阜,先后成立了李永革、王明亮、孔祥民(齐鲁大工匠)工作室,为文物建筑保护搭建了研究交流和人才培养平台。同时,曲阜市提炼文物建筑保护过程中的科技创新因素,申报成立山东省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区域中心,设立儒家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研究院,推动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保护利用。
中国的明清官式建筑遗产具有鲜明的文化地域特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还显著影响了周边国家。曲阜市三孔古建筑工程管理处与故宫博物院、东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知名高校联合申报《明清官式建筑营造技艺科学认知与本体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其中,针对明清官式建筑材料保护和修复的共性科学问题,提出的“隔、阻、缓、修”材料保护新方法,有机-无机复合、聚合物接枝与分子裁剪、纳米改性等材料合成新技术以及砖石灰和油画糊系列化保护新材料,在明清官式建筑遗产修复关键技术与高新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外,曲阜还实施“三孔”石刻数字化保护项目,开展山东省石窟寺专项调查、石碑石刻资源调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古建筑类国家级试点以及国家、省级多项文物建筑课题研究项目,成为国内文物保护事业的重要力量。
“曲阜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理念,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性思维。”曲阜市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张龙说道,“整体性保护确保了文化与空间的共生,预防性保护是风险前置化管理的重要创新实践,科技赋能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庙城一体’传统格局体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工匠、文保志愿者和专家学者等主体参与体现的协同治理,它们共同构成了县域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的‘曲阜范式’。”
今年,山东省文物局、曲阜市文物局联合推荐的“守正创新·匠心传承 构建文物建筑系统性保护新范式”案例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
(朱德蒙)
转自: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