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迎风踏雪找到团山摩崖造像
2021年1月7日,济南遭遇极端天气,气温降至历史同期最低,户外气温普遍接近零下20C°。当多数人紧闭门窗在室内躲避寒潮时,在济南市长清区团山脚下,却有一队迎着寒气、踏雪上山的逆行者。他们是山东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组一组的工作人员。自2020年9月启动专项调查活动以来,一组已经两次来团山寻访摩崖造像,均因不熟悉路线无功而返。此番第三次开启团山摩崖造像的寻访之旅能否遂愿,记者闻讯跟随调查队员步行上山一探究竟。
我国石窟寺和摩崖造像分布广泛、规模宏大,是我国灿烂古代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去年,全国石窟寺专项调查在全国各地次序展开,旨在对全国石窟寺和摩崖造像的基本情况、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范围为我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已登记和新发现的1911年以前开凿的石窟寺(含摩崖造像)。
1月7日上午9点50分,记者跟随山东省石窟寺及摩崖造像专项调查组一组来到团山脚下,踏着咯吱作响的积雪,穿过灌木荆棘和低矮的柏树林,大家开始向着“传说”中的目标进发。据了解,之前,调查组已经根据到附近的金牛洞寻访时意外获知的信息和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分别于2020年12月14 日和2020年12月18日,先后两次来团山寻访,每次寻访都耗费几个小时,攀越多个山头,但由于所依据的信息不准,都没有寻访到团山摩崖造像。这次,他们联系到济南野外碑刻研究专家、曾探访过团山摩崖造像的黄鹏先生,请黄鹏带路一起寻访。记者当年曾跟黄鹏来过一次团山,正好可以对记忆中的寻访线路为他做一点补充。
团山并不高,但山上没有耕地和果树林,属于一处长满荆棘灌木和茂密柏树、人迹罕至的野山。尽管已是寒冬时节,植物枝叶凋零,但由于柏树掩隐和灌木荆棘丛生,从山下还是难以看出山上的状况。所以即便曾在山上见到过造像,再次来寻找也未必能寻找到。
“摩崖造像应该在这个山坡上!”由于来此探访已过去好几年了,再加上附近几个山坡比较相似和山下道路改变,黄鹏经过几次查看对比相邻的山坡,凭着记忆最终确定一个山坡。在他的引领下,调查组一行9人开始攀爬上山。由于残留的积雪掩盖了上山的小路,大家前行的过程并不顺利。“哎呦,我的手被枣树针扎住了,带刺的植物真多!”“雪下的石头子太滑,大家注意别滑倒了!”调查人员一边攀爬,一边相互提醒注意安全,但由于植物密布,仍有人不时被植物针刺扎划。
“长清区的其他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我们都寻访到了,就剩下团山这一处一直没有找到,希望今天能顺利找到它!”有了“向导”亲自领路,调查组领队、曲阜市文旅局外围文物管理处主任孔锋颇有信心,他笑着给大家鼓劲。到了半山腰,黄鹏感觉快到了摩崖造像大致的高度,建议大家散开,横向沿山坡分别查找,他自己则在前头继续往上攀爬。正在大家散开四处寻找时,突然黄鹏大喊一声:“在这里,找到啦!”顿时引来一片欢喜声,大家纷纷朝黄鹏站立的地方聚拢。“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一处摩崖造像!”调查组的工作人员看到期待已久的多尊造像,一个个喜笑颜开,立即展开工作。有的给造像拍照,有的清点造像数量、有的测量造像尺寸,有的记录造像风貌特征,有的用无人机空中拍摄造像全貌……忙得不亦乐乎。
“这里除了有摩崖造像,还有3个当年搭建罩棚的柱础,以及一处摩崖题记,但字迹已经看不清了。”尽管冻得瑟瑟发抖,经仔细核对后,调查组成员邢海洋仍充满喜悦地介绍说,由于石质和风吹雨淋等原因,这处摩崖造像风化得比较厉害,但一下子能找到这么多摩崖造像,对于这次野外调查仍具有很大意义。调查组成员、曲阜市文保中心考古专家刘汝国说,根据造像的服饰特征等判断,这处摩崖造像群应该是宋代造像,和不远处的金牛洞造像大致属于一个年代。
“今天不虚此行,可以说收获满满!”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认真仔细调查,搜集到所需的完备信息后,调查队伍在孔锋领队的带领下开始下山,奔向下一个野外调查点……
(转载自齐鲁晚报)